第22届上海电影节5部竞赛纪录片 独家推荐 | 谷雨影像
上海国际电影节 纪录片竞赛单元 片花集锦
它们记录了医疗体系的崩溃、底层人物的温暖、电影人的往事、国家与个人的纠结、大自然的声音等不同层面的故事,试图通过纪实影像与我们深入交流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的感知。
撰文丨陈思毅
编辑 | 苏黎黎
出品丨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6月15日至24日举行。全球新片佳作的展映让影迷翘首以盼,纪录片单元也以丰富多元的主题类型,交出一份价值珍贵的片单,即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年的展映影片里,有48部纪录片要和大家见面,共分为「大师」、「战火残片」、「时代迷思」、「女性力量」、「世情离合」、「中国声音」、「艺语疯魔」、「竞技意志」、「音乐单元」9大单元。
题材丰富多样,风格一应俱全,大师和新锐导演云集,聚焦于战争、社会、音乐、竞技、人物、民俗等各类选题的纪录片将为观众呈现出别样的光影世界。
在这其中,有5部入围竞赛单元的纪录片,值得我们好好关注——
1
《一切都好》It's All Good
国别:德国
导演:图基·根克维尔
出品年份:2018
片长:70min
2015年国际石油价格大跌,重重打击了委内瑞拉本就深陷泥沼的经济,经济危机又导致社会危机不断加重,医疗体系更是“日渐瘫痪”。医生的月薪只有12美金,只够买两公斤牛肉;难以维持生计的16000多名医生被迫背井离乡;药物严重不足,医院里苍蝇随处可见,每天都有新生儿离开人世;肿瘤病人都在互相跟踪彼此的病情,为的是晚期病人去世后,还活着的病人可以向逝者的亲属讨要遗留下来的药物。这些让人咋舌、愤怒、痛心的细节都被纪录片《一切都好》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委内瑞拉的医生被迫去往国外工作
药物不足,关注病友的病情成为刚需
《一切都好》是一部观察式纪录片,没有罗列数据,没有调查报道。导演用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了一名医生,一家小药店,一名社会活动家和几名患者,以小见大,将委内瑞拉的经济现状、社会环境和人道主义危机清晰地描摹出来。
一会儿,导演的镜头带我们进入混乱的议会,一边是吵得不可开交的政治家,一边是颤抖的、呼吸急促的、为活下去而挣扎的病人。一会儿,导演又将镜头对准一对老夫妇开的小药店,这里虽然正常营业,但“这个药没有,那个药也没有”是老夫妇每天都要对前来买药的病人说的话。两位老人生活也很艰难,养老金被政府废除了,唯一的女儿已经逃亡海外。在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身体虚弱的肿瘤病人,不得不把自己的视频发到社交媒体平台,向公众和社会求药。
在议会上争论的政治家和医护工作者
开小药店的老太太
药店夫妇艰难度日
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几乎没有音乐,这种克制的音效处理反而加深了影片的力度,好像沉默也成了控诉的一部分。导演的拍摄手法娴熟,叙事流畅,从药店无药可卖开头到药店破产关门结尾,既是事实,又有些许象征意味。
药店破产,老夫妇开始清理药品
影片中还有一条线索是几位主人公将亲身经历排演成了一场戏,这条故事线采用了黑白影像呈现,非常风格化,形成了对现实的另一种角度的再现和反思。
整部影片除了暗含着对于困窘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控诉外,也充满了对人性坚韧的体察与赞美。医生在严酷的条件下还会看足球,毕竟生活依旧要继续;丈夫因为癌症去世还不到几个月,妻子就大度地把药让给了有需要的病人;年轻医生迫不得已离开祖国时,和送行的伙伴依依惜别,两个男人相拥而泣。这些细节给全片苦涩的基调注入了一些温暖,但同时也更映衬出了现实的黑暗。
2
《第四王国》The Fourth Kingdom
国别:西班牙
导演:阿旦·阿里阿伽/阿莱士·罗拉
出品年份:2019
片长:83min
《第四王国》是一部会完全超越你想象的神奇纪录片,这是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片子。导演把镜头聚焦到纽约郊外的一个救济中心,这里聚集着流浪汉和非法移民,他们通过回收塑料瓶、玻璃瓶获得微薄的收入,继而保持救济中心的运转。乍一听讲的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黑暗面的故事,但这里的人没有苦大仇深的怨怼,他们非常可爱,个性鲜明。
塑料王国
主人公雷热爱自然,养了很多小猫和小鸡。他说自己的祖父曾经养了60多只猫,他自己也觉得养猫不错,猫可以吃老鼠。雷最好的朋友安娜,是救济中心的主管,平日里会悉心照料垃圾堆里的小菜园。曾有一棵树长得太高,遮住了菜苗,雷建议砍了,安娜却说: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剥夺任何一样东西的生命,树也不可以。
雷
雷在照顾猫咪
雷还有一个好朋友,是资深UFO爱好者,天天收听一些奇怪的广播,还总是在自己的小房间鼓捣“智能眼镜”,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外太空和UFO。两个朋友经常深夜聊天,说到地球和宇宙的时候,常会蹦出一些可爱的对话:“我是一个外星人,是来研究地球人类的。”“我觉得地球有11个维度,我们生活的世界也许只是一个对真实世界的模拟,是一个实验。”
雷的好朋友,UFO狂热爱好者
救济中心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有人喜欢弹琴,有人喜欢演戏,有人浑身充满哲学家的潜质。他们经常说出这样的句子:“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或是一个人说:“我流浪街头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可以数星星。”另一个人立马接梗:“那你住的是一个五星级酒店。”
救济中心的人在排演戏剧
一次,雷问同伴:“魔鬼对你来说是什么样子?”同伴回答说:“他会变化成各种样子,有时候是个善良的绅士,有时候是个乞丐,有时候是个总统。”雷说:“比如特朗普吗?”
主人公雷不爱说话,但是内心非常细腻。这儿经常有华人移民把瓶子送来卖,然而雷听不懂中文,大家沟通起来很困难。于是,雷下载了翻译软件帮助交流,到最后他还认真地学起了中文。他用现代科技和自己的善良打破了这个小世界里的巴别塔。
雷努力和卖瓶子的华人交流
这一群好伙伴,在这个庞杂的社会中,耕耘着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然而,这个世外桃源多少带着点让人忧伤的气息,多少带着点“难以存活”的味道。一些变故的发生,让这个短暂存在的温暖世界受到了挑战……
这部纪录片经常会出现很多具有超现实、超自然质感的画面,有一种荒诞的未来感和迷人的诡异特质。导演将一个垃圾扎堆、苍蝇遍地的空间转化成了充满哲学思考的世界,将常人以为丑的东西拍出了日常生活的诗意。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主要围绕着大家一起抱团取暖的生活,而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他用平淡的生活场景和举重若轻的讲述,让小人物的故事直戳泪点。
大家一起过生日
比如这个场景,雷说自己曾经在街头被警察抓住,为了不被遣返,他咬破舌头,想要引起呕吐,最后直到满嘴都是血才蒙混过关。安娜半开玩笑地安慰说:“那你的演技一定不错,否则怎么能让你蒙混过关?” 类似这样让人悲喜交加的情节很多,看了不禁莞尔却也忍不住流泪。这部纪录片看似只为了展现生活在第四王国里的人们映射出的破碎的美国梦,但其实它的主题远不止于此,作者试图通过这些人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对人的存在等更加终极命题的思考。
3
《时间之桥》Bridges of Time
国别: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
导演:克里斯特·布赖德/奥德里乌·斯通尼斯
出品年份:2018
片长:78min
《时间之桥》是一部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讲述的是60年代初的冷战时代,铁幕之后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新生代电影人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是挑战当年苏联的教条主义、拍摄新浪潮主义纪录片的电影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本片的构建也非常规范,诗意纪录片的前辈们首先亮相,配以其作品片段,期间穿插着导演们的电影观和人生观,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电影人群像。
6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派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真实电影”,强调对现实进行客观和直接的纪录,这一知名流派对纪录片的影响持续至今。但同一时期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出现了一场与其完全相反的电影思潮,提倡带有冥想和思辨色彩的诗意纪录片,追求对现实更感性的体察和呈现。这个主张就像《时间之桥》开篇说的:“我们拍纪录片,拍的是物质世界,但最终思考的是我们头顶上方的天堂,是精神世界。”
本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视觉化的,大部分段落都由影像而非文字来传达,仅有的文字也只是提供一个观看和理解图像的框架。比如一名导演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紧接着我们看到了他之前作品中的一个镜头:夕阳西下,一个女人的剪影,在沙滩上来回踱步。
影片还不断在现实世界和电影世界之间自由跳跃,比如会从一个导演正在喂羊的镜头,剪切到电影中的羊群,构成一种影像与现实的互文。可见本片导演不仅仅想讲一场电影史上的运动,还想对电影是什么、电影要做什么,甚至生命、时间、记忆等等宏大的母题进行深入探讨。
影片中一些导演的电影观和人生观也引人深思,比如一个导演说:“艺术永远是给当代人的,我们无法给未来的人拍电影,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兴趣和思维方式。拍电影的人最终要讲那些自己终日思考又无法回答的问题,那些对自己、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意义的东西。”总之,如果你是一个硬核的电影迷,一定会被这部影片戳中。
4
《沉默之火》Mute Fire
国别:西班牙
导演:费德里科·阿泰尔塔加
出品年份:2019
片长:83min
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如何被记录,改写,并且时刻影响后人的故事,特别之处在于个人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形成了有趣的勾连。
来自哥伦比亚的导演Federico Atehortúa Arteaga最初想拍一个关于哥伦比亚电影史的片子,他经过调研认定,哥伦比亚电影史始于一场处决:1906年3月6日,四名哥伦比亚年轻人因为试图刺杀总统而被公开处决。总统召集了上千人观看处决,并邀请摄影师进行了拍摄。后来又心血来潮对此事进行了场景重演,并再次拍摄以儆效尤。这个事件表现被认为是哥伦比亚电影的开端。
处决现场
导演认为这一历史事件导致了哥伦比亚电影自此与暴力、战争和国家认同等因素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还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后来哥伦比亚政府的恶行进行比照(当代的哥伦比亚政府为了制造军队打赢游击队的假象,杀害了无辜的年轻人,还把他们的尸体伪装成游击队员),导演认为1906年的那场处决和当下哥伦比亚政府的行为有着密切关联。
更为奇妙甚至诡异的是,在导演创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他的母亲突然得了一种罕见的缄默症,从此不能讲话。正在拍摄电影的导演只好停下手头的录制,试图理解母亲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导演的母亲
在回顾家庭历史的过程中,导演发现了母亲拍摄的一部儿童剧。片中导演与其他孩子被要求穿游击队员的服装,而这是政府测试村民是否是真正的游击队员的手段之一。所以,那一刻的他好像也成了政府谎言的一部分,成为了这个“假故事”的一环。
导演的父亲觉得妻子在假装失语,而导演却觉得母亲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对国家持续不断的战争和暴力感到疲倦,失语是她的肉体对个人精神状态的反映。
导演的父亲母亲
导演对国家历史的分析可能并非客观理性,甚至有些玄乎,但通过把身体、政治、影像串联起来讲述,反倒有种出人意料的效果。全片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军队的视频、电影的历史、家族的故事巧妙糅合在一起,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国家和个人,历史和现在,在片中产生了一种神秘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连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哥伦比亚,但或许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呼应和共鸣,特别是影像时代,历史常常会通过影像“复活”,潜移默化左右着我们当下的生活。
5
《大理的声音》The Sound of DaLi
国别:中国
导演:张杨
出品年份:2019
片长:90min
云海翻腾天际,风雪回旋旷野,日头的阴影缓缓爬过山坡,鸟群展翅遮盖了天幕。纪录片《大理的声音》开篇便如一曲自然的交响曲,导演张杨用颇具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和叙述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部以“声音”为主题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大理。
你也许听说过大理风光如画,但你不一定仰望过真正的七彩霞云,也不一定俯瞰过夜幕下寂静无声的山峦。你也许听说过大理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和谐共处的世界,但你不一定感受过一群肤色各异的人在西餐厅门口踢毽子是什么样的氛围。在《大理的声音》里,有你知道的大理,但也许有更多你还未见识的大理。
因为“声音”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可以想象导演花了多少功夫进行声音的搜集和剪辑。片中我们能听到敲桩、打磨、雕刻、裁剪、缝衣服、锯木头、洗衣服、织布机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劳作中的声音。它们被细心地剪辑成一首“曲子”,演绎出生活本身的节奏与曲调,充满平静和安抚人心的力量。
不过整个片子的节奏感并不仅仅依靠声音来搭建,画面也有着自己的张弛与律动。20年代,德国有部实验电影——《柏林:城市交响曲》,整部片子本身完全没有声音(虽然有后期配乐),但我们却从火车、云彩、行人、飘在空中的纸片,“听”到了城市的律动。
类似的手法在《大理的声音》里同样能看到,声音之外的画面本身饱含着节奏感。在自然世界里,时而暴雨如骤风雪漫天,时而余霞成绮枫叶翩翩,鸭子在湖面悠闲地舒展肢体,漫天遍野的水鸟翱翔在天际。在市井生活中,笼子里扑腾的鸡仔,水田劳作的农民,街边理发店剃头的师傅,都在演奏生活的鼓点。四季变幻,万物生灵,生活的起起落落,都是这首自然交响乐的一部分。
赶集的妇女们
导演除了描绘大理的自然之美,也用镜头勾勒出了一个乌托邦世界,多元和谐而自由。这里有教堂和唱诗班,钟声肃穆,歌声悠扬;还有佛堂寺庙,香火缭绕,锣鼓喧天。这里有欧美乡村音乐,也有中国传统民乐。这里有热闹的篝火晚会,烟花爆竹歌声不绝于耳;也有日暮西山,炊烟袅袅的恬淡闲适。镜头有时俯瞰纵览,有时又凑近至菜农的菜篮,我们跟着菜农进城卖货,跟着做礼拜的人缓缓步入教堂。《大理的声音》也许能带你短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进入一个慢悠悠的世外桃源之境。
* 文中图片由上海国际电影节提供。